首頁 專題報道 重點工作 > 正文

2022年第9期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政策月報

2022-12-21



  國家政策  
1、《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
       1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為保障鋰電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需做好如下事項:
       堅持科學謀劃,推進鋰電產業有序布局。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及時了解本地鋰電制造及一階材料(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質等)、二階材料(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等)產業發展情況,按照“十四五”制造業系列規劃和《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要求,實事求是制定本地區鋰電產業發展政策。指導鋰電企業結合實際和產業趨勢合理制定發展目標,在關鍵材料供應穩定、研發創新投入充足、配套資金適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時因需適度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建立創新引領、技術優先、公平競爭、有序擴張的發展格局。
       加強供需對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對接交流,推動形成穩定高效的協同發展機制。鼓勵鋰電(電芯及電池組)生產企業、鋰電一階材料企業、鋰電二階材料企業、鋰鎳鈷等上游資源企業、鋰電回收企業、鋰電終端應用企業及系統集成、渠道分銷、物流運輸等企業深度合作,通過簽訂長單、技術合作等方式建立長效機制,引導上下游穩定預期、明確量價、保障供應、合作共贏。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等要求,完善廢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查處鋰電產業上下游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2、《關于鞏固回升向好趨勢加力振作工業經濟的通知》
       11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關于鞏固回升向好趨勢加力振作工業經濟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
       推動原材料行業提質增效。聚焦產業基礎好、比較優勢突出、技術領先的行業細分領域或重點產品,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帶頭作用,支持形成一批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稀土、綠色建材、新材料產業集群。落實落細工業領域以及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加快節能降碳裝備技術推廣應用。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廢鋼、廢舊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研究制定重點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總體方案,開展光伏壓延玻璃產能預警,指導光伏壓延玻璃項目合理布局。優化布局建設國家新材料重點平臺,深化實施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加快促進一批重點新材料產用銜接和市場應用推廣。

3、《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
       12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方面,《意見》明確:
       加強工業固廢等綜合利用,鼓勵建設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產業園區,推動企業聚集化、資源循環化、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山西、四川、陜西等省、區積極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強化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溯源管理,積極推進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項目建設。提前布局退役光伏、風力發電裝置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

4、《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
       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
       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建立健全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體系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規范發展汽車、動力電池、家電、電子產品回收利用行業。

  地方政策  

1、合肥《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11月14日,合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重點任務方面,《規劃》明確:
       錨定建設“新能源汽車之都”目標,打好補鏈延鏈強鏈組合拳,做強做精產業鏈,聚焦整車、智能網聯系統、關鍵零部件、電池回收利用等環節精準發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體系。重點發展純電動商用車,培育發展新能源客車、卡車和專用車,加快現有基地建設、加速傳統車企升級轉型、加大優質龍頭企業引進。瞄準產業鏈、創新鏈短板,聯合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資本等協同攻關新能源多元化技術路線關鍵技術。重點發展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

2、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11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內蒙古自治區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
       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大力推廣“互聯網+”資源回收利用模式。建立以城帶鄉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打造一批再生資源產業集聚試點。加大新興產業廢棄物回收力度。大力發展報廢汽車、廢舊電子電器等資源再利用產業。推動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再制造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深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設。

3、貴州《貴州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11月21日,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貴州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
       培育發展低碳型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低碳型新興產業。著力突破能源高效利用、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發展鋰電池回收、汽車拆解等循環產業,積極發展節能環保專用設備。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總產值達800億元,到2030年提高到2000億元。

4、昆明《昆明市“十四五”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11月22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印發《昆明市“十四五”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先進裝備制造方面涉及到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電池,《規劃》明確:
       發揮昆明市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圍繞電芯、電池制造,發展“資源—材料—電芯—電池—應用—梯次綜合利用”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實現全市電池產業“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發展。

5、上?!冻缑魇澜缂壣鷳B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版)》
       11月23日,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印發《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
       構建固廢高效資源化利用體系。持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污水處理和循環再利用,培育創建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企業和示范基地,構建建筑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等固廢高效資源化利用體系。多途徑提升濕垃圾和綠化林業廢棄物處理能力,實施源頭、中轉及末端環節的設施改造。鼓勵建設綜合化、規?;?、專業化的電子廢棄物再利用項目。探索推進新能源電池、報廢機動車等回收利用。

6、貴州《貴州省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
       11月24日,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6部門聯合印發《貴州省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
       促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將廢舊物資回收設施、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經營場地等納入相關規劃,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報廢船舶、廢鉛蓄電池等拆解利用企業規范管理和環境監管,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加快貴州資源循環再利用靜脈產業園建設,提高拆解回收利用能力,到2025年,全省年汽車拆解能力達到30萬輛以上,年家電拆解能力達到400萬臺以上。積極指導有條件的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貴陽市、畢節市要發揮“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示范效應,到2025年,建成基本完善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7、蕪湖《蕪湖市支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
       11月30日,蕪湖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蕪湖市支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明確:
       營造良好使用生態,加快建立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落實整車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支持動力電池回收區域中心建設,開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產業試點示范,保障動力蓄電池“源頭可控、去向清晰”。

8、浙江《浙江省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稿)》
       12月5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發布《浙江省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明確:
       因地制宜開展混合型(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探索推進常規水電梯級融合改造,探索核蓄一體化建設運營模式。探索電化學、壓縮空氣、電熱冷綜合等各類新型儲能發展。鼓勵“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應用,推動新型儲能電站數字化建設,積極推動新型儲能項目試點示范。

9、安徽《安徽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12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安徽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
       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廣“互聯網+回收”模式,引導回收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建設。實施廢鋼鐵、廢塑料、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

10、東莞《東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
       12月14日,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發布《東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明確:
       聚焦“三電”(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領域,積極引進國內外具備核心技術競爭力的企業總部落戶,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加快補齊動力電池電芯制造和電池管理系統短板,提高研發和生產能力,提升動力電池模組封裝和系統集成能力。
       積極推動電動輕型車專用鋰電池龍頭企業增資擴產,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設計研發能力,提高鋰電池單體和系統比能量、循環壽命和充電倍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支持企業建立電動輕型車專用鋰電池產品售后服務保障體系,持續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行業視點  

1、董揚:動力電池回收大企業的建議
       第一,對于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產品,建議多采用“以租代售”模式。理由有二,一是便于明確梯次利用產品的安全責任,二是便于回收。其實這些道理也適用于動力電池的首次利用,新能源汽車采用電池租賃和換電模式,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回收。
       第二,在全國合理布局動力電池回收企業。包括應該明確動力電池回收企業進入化工園區;鼓勵企業在電池拆解、材料回收、再生制造全鏈條布局;適當設置準入門檻,要求電池材料循環再生產企業具備一定規模等等。
       第三,建議海關允許動力電池回收粗加工產品進口,單列海關編碼。理由是,動力電池回收粗加工產品屬于動力電池材料重要資源,不應視為“洋垃圾”。這個問題對于日益增加的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也有重要意義。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出口已躍居世界前列,在車輛和動力電池生命周期結束后,面臨動力電池如何處理的問題。新能源汽車出口目標國很可能要求出口企業負責廢舊電池的回收與處理,而我國目前不允許此類廢舊電池再進口。如果允許廢舊動力電池粗加工產品進口,則可以妥善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應該有回收電池的責任。我國目前規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有動力電池回收的責任,并沒有規定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有直接的回收責任。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此前就已向有關政府部門提出過建議,建議責成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共同承擔動力電池回收的責任,特別是采用換電模式運行的新能源汽車。而且我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注冊登記時,采用整車與動力電池雙重編號登記制度,在管理流程上很容易賦予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這一責任。
       最后,全行業要重視歐盟電池新規中,對于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動力來源的碳管理要求。這一要求對于煤電比例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有明顯的指向性。相應的措施是,希望我國電力系統能進一步健全綠電購買使用制度,以滿足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的碳管理要求。

2、孫立清:新能源電池創新技術發展與展望
       11月17日,2022第二屆汽車動力電池論壇上,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孫立清副教授表示,新一代的材料變革已經來臨,單純的電化學電池或許該畫上句號,物理和化學融合的新材料電池將是新發展趨勢,量子電池已經進入視野,高能量的電芯電池也已經進入了資本市場,更高能量密度的物理電池也已經進入視野,行業必將迎來重新洗牌。唯有重視材料技術,才能發展好新能源產業。
在過去的二十年來,電動汽車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尤其在近5-10年內電池的創新非常踴躍。電池的創新主要是結構方面的創新進步最快,從2019年蜂巢能源的疊片電池開始,到今年寧德時代推出麒麟電池CTP3.0,電池結構創新潮起云涌。
       材料是人類文明的基石,在過去的發展歷程當中,人類的每一次進步或技術突破都是伴隨著材料學的突破開始的。到了今天,在新能源汽車電池上,大家已經吃盡了原材料價格抬升帶來的苦頭,因此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進行材料的創新。
正極材料目前看來還有新的改進方式,如果采用陽離子粘接劑、硅碳納米線負極、固態電解質,可以實現260Wh/kg的鈉電池,且這種電池會比鋰電池更耐低溫。這些材料也可以用于鋁離子、鎂離子電池。目前國內已經做了鎂離子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單晶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出現,必然會為電池帶來更加深入的技術性革命。如果采用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和PI陽離子粘接劑,再采用硅碳納米線負極,可以做出來600Wh/kg,制造出能用于特殊用途的電池并不是難事。
       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從260Wh/kg的鈉固態負極預鈉,發展到350Wh/kg的鋰陽極,再發展到鋰金屬負極電池;如果利用三元加上某種元素,提高分子級架構的穩定性,或采用固態和硅碳納米線預鋰,可以做到560-800Wh/kg之間的能量密度。800Wh/kg電池需綜合考慮雙電層物理儲能+化學儲能。如果采用更好的拓撲相變新材料,可以做到1000Wh/kg以上。
       總結以上,電池創新僅靠結構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材料創新入手。新一代材料的變革已經來臨,單純的電化學電池或許將畫上句號,物理和化學融合成為新材料電池的新發展趨勢。

最新新聞

小穴舒服白浆